11月8日,我们将迎来第26个中国记者节。这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如同流动的精神长河,倒映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用热血与坚守铸就的精神丰碑。
记者的精神气质,是胸怀时代著文章的敏锐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记者的敏锐,是站在文明长河与世界坐标上的清醒。重大节点,他们是政策传播的“扩音器”;时代变局中,他们是现场记录的“摄像机”;社会积弊前,他们是析理破题的“手术刀”;不公不义处,他们是守望正义的“瞭望塔”。这份敏锐,更需扎根五千年文明沃土与国际视野,以求真精神萃取时代智慧,让报道既有历史厚度,更具现实观照。
记者的精神气质,是扎根人民写沧桑的真情怀。
“勿忘人民”,是穆青等老一辈记者刻进生命的信条;“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则是代代新闻人传承的实践哲学。田间地头的泥土香、工厂车间的机器响、社区街巷的烟火气,始终是记者最鲜活的素材库。
记者的精神气质,是不惧危险逆行而上的英雄气。
当灾难降临、事故突发,网络喧嚣中,一线记者的报道往往是最稀缺的“镇静剂”。火灾浓烟里、台风暴雨中、地震废墟上,他们用镜头与文字撕开信息迷雾,让公众看见真实的苦难与抗争。
记者的精神气质,是公平正义守望相助的使命感。
网络时代,记者的角色早已超越记录者:他们是社会公平的守夜人,为困难和弱势群体叩问真相;是真善美的举灯者,在众声喧哗中锚定价值坐标。
从卧底黑砖窑的惊险追踪,到揭露油罐车的抽丝剥茧;从曝光三鹿奶粉的雷霆出击,到调查酒店偷拍的执着坚守……这些“不讨巧”的报道背后,是记者以职业担当对抗利益链条的威胁,以专业素养穿透层层遮蔽。更难得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醒——聚焦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报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术刀”。正如近日揭晓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29件舆论监督获奖作品所示:锋利的笔触,最终指向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的精神气质,是转型求变探索未来的创新力。
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条路,既是奔赴现场的征程,也是自我革新的远征。面对技术迭代,他们主动破局:从早期建网站拥抱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时代用4G、5G实现实时报道,再到人工智能重塑新闻生产全流程,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被转化为记录时代的利器。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END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全国各地晚报社长、总编辑齐聚春城,共话媒体融合新趋势(附视频)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我觉得记者是最好的工作”——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唐慧卿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