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每逢中秋、国庆等佳节,媒体内容极易陷入“景区人山人海”、“商场消费火热”的同质化竞争。
节庆报道如何跳出“套路化”、做出新意与深度?一起看看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节假日选题”,或许能从中找到灵感,为你的双节报道打开新思路。
01
在这些作品里,节假日与其说是个背景,不如说是个舞台。
聚光灯不打在喧闹的场面上,而是紧紧跟随着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以不讲宏大的场面,专讲一个家庭、一次选择、一段波澜。记者们深挖的,是他们在节日里的独特境遇和情感挣扎,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千万家庭的议题。
这恰恰印证了“小切口,大共鸣”的叙事力量:节日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理解社会与人性,提供了一个无比珍贵的情感视角。
《榆柳巷里,一场主人缺席的中秋家宴》
——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
作品简介:
新疆日报社(集团)组织骨干采访团队,选择中秋节这样一个万家团圆、充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前往塔城挖掘最能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在团队了解到的数十个故事中,家住榆柳巷的退休民警马新华和小巷居民们的故事击中了大家内心。记者们敏感意识到,他们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各族群众“四个与共”的深厚情感。报道团队以中秋节“主人缺席”、小巷居民一起过节为现场,以一篇1691字的小通讯将榆柳巷的故事娓娓道来,富有感染力。
推荐理由:
本篇报道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主题重大。本篇报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导向鲜明。在美西方反华势力抹黑、污蔑新疆的大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展涉疆舆论斗争、凝聚各族群众力量、共建美好新疆的强大法宝。
二是文字简洁、文风朴实。用1691字的篇幅把这样一个跨度数十年的故事讲得明白晓畅,是体现改文风要求的一篇精品佳作。
三是角度创新。在中秋节这样一个节点,讲了一个“主人缺席家宴”的故事,充满了浓浓温情。这在民族团结故事的报道中是不多见的。
《我和我远方的家》
——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
作品简介:
这是一组别样的全家福,也是一组特殊的新闻片。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举家团聚的重要节日,拍张全家福是一年到头必不可少的仪式。2021年春节,受疫情影响,许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
地铁建设者、公交司机、快递员、保安……这些一线劳动者们为城市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我们用幕布投影重塑空间,以“隔空”合影的形式,为他们拍摄全家福,让工作岗位上的他们与家人 “团聚”。
这不仅是一张“全家福”,更是一张具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工作照”。
推荐理由:
尽管拍照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严肃的合影往往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必不可少、仪式般的行为。无论是为了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还是因为工作所需,在异地过年成为这两三年的一个“新常态”。
这组照片关注了人们当下变动的生活,也关照了人们不变的一些信念。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许对此类创作手法有不同的解读,但这也正是这组照片留给当下的一个思考。这组图片注重细节,制作的完成度也较高。
《除夕,打通百姓回家路》
——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
作品简介:
2021年2月10日,春节前夕,新疆伊犁山区连降暴雪,降雪量达80厘米,积雪厚度最深处达到2米,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部分边境前沿地区发生雪崩,导致道路被积雪封堵。为确保辖区牧民春节期间正常通行,除夕前夕,伊犁边境管理支队霍尔果斯边境管理大队组织30余名警力,采取铲、挖等方式,连续奋战打通了百姓回家路。作者及时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珍贵的瞬间。
推荐理由:
该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生动,新闻性极强。用定格画面生动地记录下边疆地区“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温情一幕。在大年三十除夕的团圆时刻,作者能够在凌晨捕捉到边境民警为了老百姓的回家连续奋战画面,实属难得。“漆黑的夜”与“照明的亮”形成对比,“寒冷的厚厚冰雪”与“温暖的人民警察”形成对比。铁锹铲雪的细节虽有模糊,却恰恰展现出了人民警察服务人民的力量和能量。
《“诚信奶奶”十年还清2077万元债务》
——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三等奖
作品简介:
2011年,因企业资金链断裂,80岁的企业法定代表人陈金英欠下2077万元巨债。2013年,记者开始关注和跟拍这位八旬老奶奶坚持诚信还债的事迹。2021年,已90岁高龄的陈金英还清所有债务。她把此喜讯告诉记者后,记者立即到她的服装店拍摄采访,对她10年来诚信还债的故事进行全面报道。
这组图片新闻于2021年春节期间刊发,使“过年”不再只是一个背景,而是借助春节这个情感浓度最高、最强调团圆的时刻,让“无债一身轻”的喜悦与“辞旧迎新”的节日内涵同频共振,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推荐理由:
由多张图片组成的“诚信奶奶”新闻报道作品,选题选取社会生活的基层小人物、小事件(负债2077万,通过十年艰辛努力到2021年清零),折射出当下社会的大问题,选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从社会生活的基本层面反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
诚信是人与社会最基本的品质,更是社会生活与经济等活动的根本。对此,小选题、小切口,反映出大的社会治理和需弘扬的大问题,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此外,作品构图主题凸显、景别丰富、叙事纪实性强,生活气息浓,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
——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二等奖
作品简介:
每年春节期间,“回谁家过年”便成为异地结合夫妻的“终极辩题”,也是每年网络上的讨论热点之一。记者在采写“新春走基层”活动稿件时,巧妙地将角度对准“两岸夫妻”群体。
2018年春节期间,记者深入基层探访三位台商的“海峡情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两岸家庭的“春节档”正呈现新趋势:从曾经“陆配”惯例回台湾过年,变为“台湾女婿”携家带口陪妻子在“大陆娘家”过年。此外,强烈的融入感、便利的互联网生活、红红火火的大陆事业,也使留守大陆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两岸夫妻”的选择。
推荐理由:
一篇文章能否吸引人,关键是要讲感人的故事,讲“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故事。这篇文章选择三个台商,讲述了三个小故事,都围绕一个主题: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其角度选择得好,而且时间把握得好,正值春节将临,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回家过年。文章最后一段突出了“两岸一家亲,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这个主题,深化了这个主题,令读者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温情、亲情、两岸情”。
《“见字如面”23年》
——第28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
作品简介:
该报道通过一对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在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的叙述中,在“见字如面”的纯情家风里,传递着深远的情感。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质朴无华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和劳动者的温暖情怀,带给读者久违的感动。
推荐理由:
12本家庭日记,6820多条留言,24万余字,记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对夫妻23年里聚少离多、牵肠挂肚的平凡故事。文章语言简练,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带领读者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这世上最普通也最触动人心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并深深为劳动者的温暖情怀所感染。
这一最能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爱情故事,展现平凡职工情感的“最美留言”,通过记者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得以呈现,不虚浮,不煽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02
节假日,尤其是传统节日,是承载文化内涵的最佳容器。这类作品借助节日所承载的深厚文化符号(如中秋的团圆、清明的追思、春节的迎新),来探讨、诠释或包装更具时代性的宏大主题,如国家战略、科技发展、生态理念或精神传承。这类报道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到了老传统与新命题之间的巧妙焊点,让报道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锋芒。
《敦煌壁画里走出的中国年,走它一个虎虎生风!》
——第33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二等奖
△点击标题查看完整作品
作品简介: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强国和文物活化的一系列要求,新华社2022年策划推出贯穿全年的“敦煌壁画里的中国节”系列融合创意长图项目。该项目借助敦煌这一文化宝藏,用融媒体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推荐理由:
“敦煌壁画里的中国节”系列融合创意长图组稿,对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要求。报道从浩瀚璀璨的敦煌文化中,挑选“中国节”这一古今相通的话题,用漫画的方式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当代化阐释,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从效果看,报道从小切口出发坚定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报道累计浏览量上亿,评论大多为敦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赞,轻量化报道激发了受众对厚重文化的浓厚兴趣,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03
这类报道以冷静的观察者姿态,将节假日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它不满足于描绘消费市场的表面繁荣,而是致力于穿透“热浪”,洞察其背后的结构变化、模式创新和趋势信号。从简单的数据通报,转向对“县域旅游”、“反向消费”、“国潮经济”等新现象背后的社会心态、商业逻辑进行深度解读。
《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作品简介:
1998年的国庆节放了第一个7天的长假期。这期间,不仅乐了百姓,也乐了商家:长期平淡中的消费市场出现了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这是一时的偶然现象?还是偶然中有必然?
作者凭着假日期间的所见所闻,又走访了旅游、交通、商贸等权威部门,就如何启动消费这一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主题进行了探讨,认定“假日消费”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只要各方面多动脑筋,早做准备,携手开发适应节假日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假日消费”对于启动消费将带来更为精彩的一幕。
推荐理由:
新闻报道贵在创新,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不写千人一面的大路货,要多写“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就是一篇视角独特,“人无我有”,发人深思的独家报道。
作者在成稿后公开播发前,先发了内参,朱镕基总理作了批示。公开播发后,由于这篇独家新闻,比众多媒体众多的假日消费报道,棋高一招,技高一筹,《人民日报》在头版加花边全文刊登;《新华每日电讯》、《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等20多家报纸采用了此稿,显示了独家新闻的魅力。
04
纵观这些获奖作品,成功的节假日报道无一不是将节日视为一个富矿,而非一个背景板。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三条简洁的实操建议:
先定调子,再找素材
动笔前,先明确这次报道你想主打什么:是能戳中人心的情感故事,是有文化厚度的深度解读,还是敏锐的趋势观察?定下这个“主旋律”,再去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和案例,这样采写才不会跑偏。
放弃全景,关注细节
不要试图描绘“全国人民如何过节”。成功的报道往往只有一个主角:可能是景区里一个疲惫却温暖的保安,可能是餐桌上的一道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常菜,也可能是小城咖啡馆因为游客爆满而手忙脚乱的老板。找到这个具体的“点”,深挖下去。
让形式为故事服务
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一段短视频或一组图片故事可能比长文更有力;一个关于“文化新体验”的题材,一场直播或一个互动H5或许更能让人身临其境。在策划时就想好,哪种讲述方式最能放大你这个故事的核心魅力。
每一次节庆报道,都是对媒体洞察力的一次测验。愿你这个假期交出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热闹,而是一份能引发共鸣的答卷。
作者王可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END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我觉得记者是最好的工作”——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唐慧卿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