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党和国家正在隆重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展现党和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对英烈的尊崇,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
作为党报副刊,《北京晚报》五色土编辑部敏锐地把握住当前的舆论热点,于9月2日刊发了《八十年前报纸上的“胜利日”》一文,通过深入挖掘新闻传播历史,还原了八十年前的今天,《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多家重要报纸,对“抗战胜利”这一重大时刻的报道图景。尽管新闻报道都力求客观冷静,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当年的简练文字,感受到巨大的喜悦之情。
这些跨越八十年时光的新闻报道,为今年9月3日的纪念活动增添了厚重之感,也让更多人知道了“9月3日”这一天为什么对中华民族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那么,《八十年前报纸上的“胜利日”》这篇文章是如何诞生的呢?
02
为了写好专题文章,我和同事们以这些抗战文物为依托,对抗战历史知识做了系统了解。在文章的采写过程中,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残酷、中国军民抗战之艰苦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我从这些资料回到现实世界时,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并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极大的热潮。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9月3日这一天充满了期待。
此时,我的头脑中冒出一个想法:八十年前,当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华儿女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时,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他们会如何去庆祝呢?
带着问题,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并和党史专家沟通。文史学者、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郑学富先生,是《北京晚报》五色土文史类版面的重要作者之一。此前,在撰写“烽火存证”的文章时,我还就相关问题向他请教。有一天我在同他的聊天中得知,他收集了1945年9月3日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的资料图片,并加以整理,写就了《八十年前报纸上的“胜利日”》初稿。
这与我的构想不谋而合,遂向郑老师约稿。在拿到文章和图片后,我仔细通读了几遍。关于八十年前9月3日的情景,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解放日报》的一版头条,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日寇签字投降》为题作了报道,细读原文,日本投降仪式的时间、地点以及投降仪式上的内容等信息皆有报道。
而在《新华日报》上,当天最具亮点的是专门在版面正中间,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当时正在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毛泽东,一定是怀着极为高兴的心情泼墨挥毫的。
《大公报》通过一个整版的篇幅,对抗战胜利进行了集中报道。尤其是版面右下角,刊登了记者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专访,以回应国人对日本帝国主义是否会复活的深切担忧。
除了新闻报道,《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当天都刊发了大篇幅的社论。在社论里,隐藏的情感终于可以得到宣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抗战胜利的巨大喜悦以及对战后可能面对种种阻碍的担忧——大家都太渴望过上和平的日子了,都不希望战争再次降临。
那天的报纸,远不止宏大叙事和社论,还有一些简讯不可遗漏,它们是一个重要的引子,拉开了日后群众举办欢庆活动的序幕。比如,当天的《解放日报》就有一则名为《庆祝抗战胜利》的简讯:“边区为庆祝抗战胜利,特决定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于三、四、五日放假三天,以资庆祝。并闻将于五日举办群众庆祝大会。”短短数语,却可听见欢庆之声扑面而来。
事实上,这则简讯在几天后发展成为重大报题题材,《解放日报》从9月6日开始,连续几天报道了9月5日延安群众举办的抗战胜利庆祝大会。
我想,八十年前,一定有很多人拿着这些报纸,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笑着、哭着,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想,那一天刊登在报纸上的诗歌,无论欢呼和讴歌多么直白,都不过分。
还有个小细节需要提及,如今人们习惯将9月3日看作“抗战胜利纪念日”,而在标题中,我们只用了“胜利日”这个说法,这其实是对历史的尊重。9月3日从“胜利日”到“胜利纪念日”,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1945年9月3日,人们只是忘情地庆祝抗战胜利,并没有将这天设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46年,国民政府以决议的形式,确定每年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1951年8月13日,政务院确定抗日战争胜利日为9月3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延续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
(本文作者:北京晚报副刊编辑姜宝君)
文章来源:中国副刊公众号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我觉得记者是最好的工作”——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唐慧卿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