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如今的重点工作,“两高四着力”绝对是关键中的关键。
最近,大象新闻推出《我在基层当“诸葛”》时政创意作品,就把“两高”中的高效能治理,拍成了一部微短剧。
当“爽剧”遇上时政话语,该如何进行演绎?又能否在不出格的情况下,把政策讲个透彻?
小切口立意 深入拆解严肃的时政概念
“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高效能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效能治理工作,如何让百姓更有所感,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在乡村,“四议两公开”让村务公开透明;在城市,身穿红马甲的网格员,化解矛盾、奔忙在街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故事,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实写照。《我在基层当“诸葛”》所聚焦的,就是这样小切口的存在。
村里的“钱”如何使用、村办工厂招工名额如何分配?这是基层常见、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吵翻天?支书用这招强势控场》这一集中,主创团队通过生动演绎,对发源于河南邓州、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行拆解,让观众清楚看见阳光下的村务,到底应该如何运行;
《啥都@小王!凭啥他管这么宽?》聚焦网格员这一群体的具体工作,通过深夜化解情侣吵架,解决摊贩占道摆摊,向上反馈居民诉求等具体场景,让观众一眼明白,设立网格员不是单纯维稳的手段,更是为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架起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
《从“翻车”到“起飞”!蓝莓支书靠啥逆天改命?》,则将“头雁工程”这样的省级决策,如何抓住乡村振兴“牛鼻子”,改变基层面貌,展示给更多观众。
三集微短剧,通过精准的选点,将严肃概念进行了具象化的表达。
“唠家常”式表达让“治大国若烹小鲜”更加具象化
如果说,精准的选点,是立意的保证,那么,接地气、类似《乡村爱情》式的表达,就是《我在基层当“诸葛”》这部剧抓住观众的关键。
论及和百姓生活的贴近性,时政报道无疑排在首要位置。但如何讲好政策背后的深层次考虑,以及政策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却考验着报道者的功力。
作为如今最流行的娱乐产品之一,微短剧时长短、节奏快、剧情抓人,相较于令人昏昏欲睡的大段拗口文字,能够在几分钟内,讲清楚“官方在做的事”到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因而是时政报道的绝佳创新载体。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象新闻就推出《追着短剧看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创新尝试,在互联网上引发追捧和模仿。
本次推出的《我在基层当“诸葛”》,聚焦更加专业的时政概念,巧妙将微短剧的“轻快”,与政策背后的“厚重”结合在一起,将“高效能治理”这样的专业术语融入柴米油盐的故事,把网格、乡村振兴等从抽象概念变为剧情“道具”,以小切口诠释宏大主题。
这样的又一次创新尝试,正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实写照。
(大象新闻记者 宋迎迎 杜新萍)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