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有麦克风”的当下,这篇时评关于理性、事实与专业的深刻洞见,更显珍贵。它对今天的公共辩论和舆论场有何启示?重读这篇经典,或许能让理性之光照亮求真之路。
本栏目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201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5版“人民时评”专栏刊发作者为范正伟的《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这篇评论指出:“想赢怕输是人之常情,但在公共辩论中,比输赢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展现了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辩论,我们是否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激发了思考。”
该文一经刊出就引发各方关注。有专家点评,“评论之妙,在于拨开公共辩论的喧嚣,直面本质与目的”。这篇文章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十余年间,尽管舆论的注意力不停地转向下一个焦点,但这篇时评却历久弥新,给人以有益启示:
第二点启示是:不能把事实作为观点的“佐料”。在社交媒体时代,各种反转新闻层出不穷,不仅耗费了公众注意力,也损害着媒体公信力。“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这篇时评启发我们,任何价值判断和利害分析,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事实判断基础之上,而不能让预设立场左右事实选择、站队逻辑取代是非判断、意气之争消解话题本身。
第三点启示是:恰当评判离不开专业素养的支撑。“如果说事实是道德大厦的基座,专业就是道德大厦的钢筋。”今天舆论场上的很多问题,都离不开专业判断,如果只是简单的好恶观感、鸡汤评论,不仅无法触及问题本质,甚至还会误导公众。因此,实现新闻评论的转型升级,除了改变“话语体系”,还要完善“知识体系”,这也是“求真”的题中之义。
新闻是易碎品,常言“只有一天的生命”;时评作为“新闻的伴侣”,也难免昙花一现。《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之所以常读常新,就在于文章所倡导的对理性的追求、对事实的坚守、对专业的尊重,都不会过时。这些理念穿越时空,在每一次舆论浪潮涌来的时候,总能给我们新的启发。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