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纸媒遇上地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拥有40年辉煌历史、在重庆文学界享有盛誉的《重庆晚报》副刊栏目《夜雨》,给出了一个令人新奇的答案。面对阅读习惯变迁的挑战,重庆晚报副刊不再固守纸端,而是大胆“破圈”,将影响力延伸至城市脉络——轨道交通,打造了现象级的“书香重庆 少年同行”文化项目。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留客”之道,更构建了城市文化交互的创新场景。
破界
从纸端到轨道的华丽转身
告别单一的报纸版面,副刊《夜雨》栏目孵化出“重庆晚报少年”子品牌,并创新性地将其搬上了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的列车。这并非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开创了 “媒体+轨道+教育”的跨界融合新模式。
●移动书房&流动美术馆:精心打造“书香重庆 少年同行”主题列车,每月面向全市征集60名5-13岁的青少年作为“重庆晚报少年”代言人。
●多元展示平台:将孩子们的形象海报、书画作品、阅读心得、金句标语等,巧妙融入车厢空间。乘客抬眼可见艺术,低头可品书香,通勤时光瞬间被赋予文化温度。
●场景化浸润:日均数百万客流的地铁空间,成为传播阅读与艺术的最佳载体。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轨道空间被几何级放大,城市文化以最自然的方式“润物无声”。
以少年为媒
小车厢承载大梦想
活动核心聚焦青少年,通过“展示——激励——传播”的闭环设计,实现了颇具价值的社会效应。
●看见榜样: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李星瞳推荐《花生琼斯》的专注镜头、鲤鱼池小学的龚正修手持自己作品的自信笑容……这些鲜活的面孔和作品,本身就是最有感染力的阅读与艺术推广。
●激励成长:“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巨大嘉奖,更是让阅读与艺术从校园走向社会,为全民参与树立了榜样。”华新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左雅洁道出了活动对孩子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辐射效应:重庆晚报利用全媒体矩阵深度报道,让“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群少年带动一座城市”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截至目前,已成功开通四列主题列车。
城市新名片
轨道书香满山城
9号线横跨重庆市沙坪坝、渝中、江北、渝北核心区,串联多个商圈,该线日均客流超50万,让主题列车的创新传播,巧妙融入城市基因:
●金句共鸣:“地铁穿梭8D魔幻,文字铺就人间烟火”等标语,精准戳中重庆人心中的城市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特色设计: 哪吒元素、3D书本等视觉符号,彰显独特重庆魅力,让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提升相得益彰。
●乘客心声:“车厢像被书香浸润了一样!”乘客闫先生的感叹,正是对《夜雨》“润物无声”理念的最佳诠释。这趟列车,已然成为一张行走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不止于列车
探索文化惠民的无限可能
重庆晚报的创新远未止步。未来规划清晰展现了其深化探索的决心:
●主题拓展:计划未来还将推出“科普少年”、“足球少年”、“中医少年”等系列主题列车,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融入公共空间。
●链条延伸:结合作家论坛、朗读活动、线上视频互动等形式,丰富服务内涵,让“书香重庆”从一场活动、一列列车,升华为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信仰。
启示录
传统媒体的“破圈”之道
重庆晚报副刊的“轨道书香”实践,为传统媒体转型与文化惠民提供了宝贵借鉴:
●拥抱场景革命:跳出纸媒的固有载体,主动融入受众高频接触的通勤地铁日常生活场景,实现文化传播的无缝链接。
●跨界融合创新: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媒体、公共交通、教育等多方资源(媒体+轨道+教育),创造“1+1+1>3”的协同效应。
●聚焦核心人群:以青少年为纽带,撬动家庭和社会参与,形成可持续的传播链和影响力放大机制。
●深耕城市文化: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将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融为一体,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持续迭代运营:不限于单点成功,规划系列主题和延伸活动,打造长效品牌,更多融入市民生活。
从铅字墨香到轨道书香,重庆晚报副刊《夜雨》用一场华丽的跨界实验证明: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在于拥抱变化,勇于创新,在于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日常必经的轨道出行路上。当一节节地铁车厢化作流动的文化驿站,当少年们的笑脸和作品点亮通勤旅程,“书香重庆”便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成为这座城市触手可及的精神底色。这趟开往春天的“书香列车”,正载着梦想与文化,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重庆记协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走进“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解码古镇保护与创新的共生密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