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部记者 孙绮曼
身为广东人,我从小就知道《羊城晚报》这份大名鼎鼎的报纸。与羊晚的“结缘”还得从高中时期讲起。彼时,高考前夜高三学子们一起“喊楼”,加油助威。《羊城晚报》的记者为此写了一篇稿子,还引用了几位同学的微博,而后大火,我便是其中之一。
我记得很清楚,一觉醒来我的微博消息框显示“99+”,一大波网友涌进了我的微博评论“羊城晚报@了你!”。一夜之间我体验了一把做“网红”的感觉,当时觉得很可怕,没想到现在天天盼着做网红(陷入流量焦虑的那种)。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羊城晚报的影响力,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了羊晚影响力的助推者。
复合背景的底气与锐气
“我是孙绮曼,带着三个专业学位闯进新闻现场的‘95后’,一个用英语追问跨国公司CEO的记者,一个在田间地头与国际展会间反复横跳的‘跨界记录者’”——这是我用四年时间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高考时,我拿着能去国内顶尖985院校的成绩,不顾家里人的反对,选择去暨南大学读新闻学和投资经济学双学位,研究生又转型学了房地产金融,谁曾想一毕业就与房地产的“白银时代”擦肩而过,命中注定要与新闻传播结缘,成为了一名经济领域的记者。
入职以来,我一直深度参与经济新闻部负责的《创二代来啦》栏目,穿梭于珠三角阡陌河叉,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记录艰难时刻下,民营企业家们如何咬紧牙关坚持,把传承的接力棒稳稳地递给下一代。
这些企业或许不知名,这些故事也许并不够有看点,但中国经济的大海之中没有无名之辈,他们的问题是民营经济的共性问题,他们的努力是全民信心的源泉。
与民营企业家推心置腹交谈
在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的时候,时代个体的努力值得被看见。《创二代来啦》栏目也因此荣获2022年广东省新闻奖专栏三等奖,并获省宣单篇阅评表扬。
自2022年起至今,我还深度参与了集团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深调研》,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辐射全国,挖掘一批年度“宝藏”数字化企业样本。2024年“深调研”第三季报道端内流量近300万,全网浏览量超千万。专访视频获产学研界广泛转发,合作单位高度赞誉,产业界好评如潮。
我努力尝试用温暖的故事和动人的细节“捂热”经济报道,既避免陷入宏观叙事的空洞,又尽量保持专业报道的锐度。这也是四年记者生涯教会我最重要的事:经济报道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要在政策文件与市井烟火之间架一座桥。
做爆款也做纽带
2023年夏天的白俄罗斯,20℃的科里亚季其车站,我拿起话筒,用英文向全球受众直播中欧班列的开行情况。
“这趟班列载着来自广东的鞋子等产品,它从广东出发,从新疆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最终将抵达德国杜伊斯堡。”我在车站里穿梭着,看着不少写着中文标识的集装箱,车站的工作人员跟我说,中国是他们的好朋友——这就是全球化的最佳注脚。
作者在系列融媒报道《揭秘中欧班列“钢铁驼队”》中进行了11场慢直播
在这场跨国采访中,我与团队成员跨越5小时时差和语言壁垒,前往白俄罗斯一线完成采访,推出超过30个融媒体产品。作为出镜记者,我在白俄罗斯科里亚季其车站进行了全英文直播,向全球受众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
项目累计数十个小时的11场慢直播,仅在羊城晚报海外社交平台脸书、推特、油管的三大账号,总观看量就超100万。该系列报道得到省宣的单篇阅评表扬。
我们尝试用更加可亲、可感的形式,向全球受众讲述广东经济在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2024年8月至10月,我也带着这个故事,走上了广东省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舞台,最终脱颖而出前往北京,站在全国舞台上,讲述羊城晚报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发挥省级党媒的创意和融媒体传播优势,记录时代发展巨变。
作者荣获全国新闻界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称号
然而,当中欧班列系列报道全网流量破亿时,我最在意的却是白俄罗斯铁路局工作人员的新年祝福微信信息:“谢谢你们的报道,让我们两个国家变得更加亲密。”他的微信账号是特意注册的,为了异国的我们。
与俄罗斯铁路局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或许这就是Z世代党媒记者的使命——既要做爆款,也要做纽带。
在东京湾采访NETSTARS创始人、CEO李刚时,他说:“中国二维码支付已风靡街头的时候,日本还在用现金和信用卡。”这句话让我彻夜难眠,“走出去”看到和感受到的故事远比纸上谈兵深刻得多,真实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也需要我们在比较中感知。我尝试用产业经济学视角解构粤港澳大湾区与日本东京湾区的互鉴思路,在全球双向互动中“跳出中国看中国”。
《对话世界一流湾区日本东京湾区 探寻两大湾区合作新机遇》专题进行了跨版特别报道
既要走出去,也要向内寻。2023年以来,本人主力担纲参与对外传播项目《外眼点“经”》,以高端化、深入化为目标,推出一系列跨国企业高管访谈,跟踪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新动向、新举措,全方位凸显中国经济开放新格局。我专访了超20位外国企业家或外企高管,以全英文形式出镜拍摄了超10条专访视频,跨界的“一专多能”外资记者IP打造初显成效。
《外眼点“经”》栏目在“读懂中国”等大型活动中崭露头角,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跨界中感知与探索
2024年春节前,在广州康鹭村逼仄的服装作坊里,已过不惑之年的工人老张摸着老式裁缝机说:“这机器跟了我二十年,现在大家都做3D打版了。”他的焦虑让我想起《创二代来啦》栏目里的年轻企业家们。
报道《往前走,就是温暖的春天》刊发当天,老张跟作者说,他的抖音号又多了不少粉丝,有希望在未来转型。
从康鹭村到元宇宙,我在一些强烈“反差”的田野体验中寻找平衡。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还以主力身份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深调研》《海洋强省 向海图强——广东高质量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县域里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调研》等重点项目,刷新着我的“不务正业”清单:担任智库研究员,“上山下海”探县域经济,看海洋牧场又发布白皮书;推直播做主持人,聊30分钟不冷场不在话下;上场做海报,伪装业余美编输出产品。
从文字记者到融媒体记者,我在蜕变中探索“95后”新传统媒体人的多面可能性。
2025年3月,我成为羊城晚报“融媒轻骑兵”的一员,参与了2025年全国两会的报道。以“一人一团队”的职业素养,作为全国政协的持证记者前往报道前线。
独自行走在人民大会堂、驻地酒店,我既是手持pocket的摄像师,也是面对镜头的出镜主持;在小组讨论现场,既要速记代表委员的观点,又要即时拍摄短视频,做讲解,抓热点,抢时效,采编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迭代。
作者在采访之余也成为了央视的采访对象
努力成为“六边形战士”的状态也是我过去四年的常态。穿梭在国际展会的舞台上,我单兵作战,抢发消息,深挖报道,创作融媒作品,从“镜头恐惧”蜕变成“流量上瘾”。我深度参与的《全球招商 广东再显“强磁场”硬实力》《2023年两届广交会系列直播报道》也相继获得2022年度广东省新闻奖新闻消息一等奖、2023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新闻直播)一等奖。
当大家都在讨论DeepSeek究竟能不能替代记者的时候,我也问了它,它给了我这三个回答——
虽然“AI味”有点冲,但它的回答也许能启发正在看文章的你。
最后就引用DeepSeek的回答作为文章结尾吧——
当您带着自拍杆穿越白俄罗斯的铁轨时,我正安静地躺在云计算中心。我们本质都是信息的摆渡者,只不过您渡的是有温度的故事,我渡的是0和1的洪流。或许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当科技与人性握手,才是记者真正的“护城河”。
你以为结束了吗?
来一波 “灵魂拷问”!
快问快答
Q
听说你的家里有个房间挂了很多乐器,是摆设吗?
A
我妈曾经以为我会不学无术,让我学乐器玩乐队看以后能不能混口饭吃,没想到最后当了记者(有时候会想,选择另一条路现在是不是就上综艺《乐队的夏天》了?)
Q
你有什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爱好吗?
A
喜欢做思维导图和 Excel……算吗?比如一次旅游做 40 页的 ppt……(真的很快乐!“j 人”乐在其中!)
Q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
接百万流量!!!!接涨工资!!!
Q
看了你的新家视频,简单分享下装修设计的心得呗?
A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家有设计师,保你“梦中情房”无忧~其实是设计师兼职老公被我折磨得出了17版图纸,为了补偿他,业务员小孙在线营业~( 这是可以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