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最新动态
一场跨省市共建共享的媒体联动——《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
2025-03-225


摘要


媒体联动是突破地域限制、扩展报道广度深度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助力媒体间相互借力,获得更大范围传播,也便于对某一选题进行更宽视野的报道。《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便是聚焦与大运河有关的人物故事、展现中国对大运河保护传承与运用的一次创新尝试。

悠悠运河,以水为脉,润泽众生,传承千年。202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下,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大运河沿线北京晚报、每日新报、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郑州晚报、绍兴晚报、宁波晚报,推出《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跨省市联动、资源共享、相互赋能,聚焦与大运河有关的人物故事,展现中国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运用,探讨如何让大运河更好地汇入新时代、流向更远方。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朱国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李杲,齐鲁晚报副总编辑王健出席采风启动仪式)
联合报道形式有助于地方媒体打破地域藩篱、实现共建共享,是多形式多路径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本文以潮新闻·钱江晚报大运河特别策划为例,就媒体联动浅谈体会。
 “组合拳”策划传播
推动跨省市媒体共建共享
《你好,中国大运河》特别策划打出“组合拳”,以一份运河人家特刊、一幅运河风情长卷、一场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一次接力直播,通过丰富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一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
大运河绵延六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沿线自古都是人口稠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生活方式和运河文化,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运河边的人们。大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在岁月的长河中,也给每一段运河浸染上一方水土的底色。
潮新闻·钱江晚报前期与大运河沿线各家媒体进行反复沟通、协调,敲定各地选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024年5月底,大运河沿线9家晚报都市报联合行动,进行“运河人家”系列报道采访。每家报社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一户人家,深度蹲点,小切口、大主题,讲述人、水、城之间的故事,展现运河两岸人家生活图景,把人间烟火气、运河文化和历史变迁、地方风情融合其中。9户运河人家,犹如9幅当地运河风情画,串联成新时代运河长卷。每个运河人家采访同步配套视频,并混剪成微纪录片。
2024年6月21日,钱江晚报以全彩特刊方式集合推出“运河人家”特刊。版式上,突破常规的单版设计,采用AB版形式,每两个对开版面呈现出通版效果,加之压底贯通所有版面的手绘长图,使整体视觉效果更显大气、美观。特刊推出后,因故事动人、设计精美,富有文化气息和历史厚重感,受到诸多好评,社会美誉度颇高。特刊还被杭州国家版本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收藏。

和“运河人家”特刊一起同步发行的,还有一份以国风手绘运河长卷为主视觉的六联版,随钱江晚报主报随机派送。国风手绘长卷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创作理念,把大运河沿线主要遗产点、地标建筑配上简短文字介绍,绘成一幅古今交织的风情长卷,全景式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和人文底蕴。钱江晚报还就这幅长卷进行了二次创作,将静态的手绘长卷“改造”成动态的创意动画短视频,以可视化的形式使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在观众眼前“活”起来,让传播方式更多元立体。此外,长卷还被制作成卷轴实物伴手礼,在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现场亮相。
媒体智库联盟还积极开展采风行动和接力直播。2024年6月18日,运河沿线9家媒体,在杭州启动“你好,中国大运河”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通过主旨沙龙、成立开放式媒体智库联盟、线下采风等举措,以媒体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传播力影响力集结各方,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当代价值,探讨协同推进大运河保护的路径方略。在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一天,9家媒体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接力直播,在各省市运河段选择9个标志性地点,邀请嘉宾讲述十年运河保护故事——北京晚报寻迹运河人家,探访曹女阳光农场;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邀请摄影师展示作品,探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尽显大运河沧州段蜕变发展;郑州晚报·冬呱直播走进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追溯运河前世今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跟随货船船长,沉浸式体验运河航行……9家媒体无缝接力直播,邀请读者共赴“流动的盛宴”,感受运河十年蝶变。
媒体联动关键点
选题·策划·服务·产品·机制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媒体联动是突破地域限制、扩展报道广度和深度的有效手段,既可以让媒体间相互借力,用相对经济的方式取得最大范围的传播,也便于对某一选题进行更宽视野、更深程度的报道。近年来,各级地方媒体都在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创新。
一次成功的媒体联动,至少需要做好以下环节。
选择具有共性或广泛社会关注度的选题。当下的媒体联动,通常由一家媒体主导发起,多家媒体共同参与。在选题策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参与媒体的适配性,特别是对于跨地区联动,选题应具备广泛共通性,突破地域限制,确保各媒体深度参与。
因大运河的开挖历史和流经区域贯通南北,也因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滋养两岸的城与人,这个选题天然突破了囿于一地的藩篱,具有广泛性和生活性,让媒体联动有了扎实的基础。对于这类重大主题,各媒体通常都有自己的策划方案,如果通过媒体联动实现内容的有效嫁接、彼此借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大运河这一选题,钱江晚报最终选择与自身气质相近的各地晚报都市报作为联动合作伙伴,以便后续沟通协调,确保对联动产品内容达成一致认同。
做好详细策划报道方案,突出可操作性。《你好,中国大运河》媒体联动不囿于简单转发稿件,而是促使各家媒体作为联动的一环,深入参与报道。其中,做好策划方案至关重要。
潮新闻·钱江晚报2024年2月开始策划《你好,中国大运河》报道方案,数易其稿,4月中旬基本确定。方案设计涵盖纸媒产品、新媒体产品、直播、线下活动等多方面。最初设计的项目内容更为丰富,但经过反复斟酌和删减,充分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以及各参与媒体的实际情况后,最终确定了精简后的方案。各媒体皆有各自日常工作,媒体联动想要达到“1+1>2”的效果,内容在精不在多,不如删繁就简。
在确定了特刊、接力直播、媒体智库联盟采风行动等联动内容后,作为发起方的钱江晚报对每一项内容进行细致拆解,明确了时间线、内容框架、统一呈现形式。同时,详细列出具体要求,力求落细落实,突出可操作性,简化流程,确保各参与媒体能够一目了然,便于配合。
积极做好服务,与各媒体展开充分沟通。钱江晚报安排专人与各参与媒体多次沟通,明确每家媒体具体选题方向,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各媒体的自主权。
沟通应贯穿媒体联动全过程,包括联动结束后的反馈,为今后的联动合作奠定坚实基础。钱江晚报在联动报道全过程中积极做好服务,提前提供打样作品,以便更直观地统一形式和风格。除了提供统一的文字、图片、视频、海报等成品素材外,还根据各媒体个性化需求,单独提供相应素材,供各媒体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二次创作。
设计多元产品形态,在报道上打“组合拳”。联动项目在精不在多,但形态则可多元化,既适配不同传播渠道,也便于参与媒体自主选择。从产品角度审视报道,为内容赋予多样化的形态,视频、直播、长图、动画等搭配组合,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运河人家”特刊,除了单独成篇的文字及视频外,还对9家媒体的视频进行了混剪,制作成微纪录片。又如国风手绘长卷,衍变出长卷视频、纸质报纸六联版、卷轴实物伴手礼等多种形式,还被多家参与媒体借鉴改造,应用于报道中。
共建共享,为联动搭好桥梁。联动报道集各媒体之力共同完成,共建共享尤为重要。
共享包含内容共享与平台共享。大运河策划中,各家媒体共享采集的素材,最终汇合成更大的文本、连续的视频;借助各媒体平台,实现多点传播,把“单声道”变为“多声部”,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共建则更多地指向媒体智库联盟的成立。以媒体智库联盟为纽带,通过联合报道、融媒体联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关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创新;共同发起公益行动,为大运河奔走呼吁;聚焦大运河不同领域,开展联合调查,形成全流域报告,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难点及对策
有效沟通、把控内容、建立联盟、技术创新
实现有效沟通协调每家媒体都有自身特点,要在一次媒体联动中实现步调一致、整体风格统一,沟通协调的难度和繁琐程度可想而知。沟通协调工作做得好,媒体联动就成功了一半。媒体联动的发起方需要把任务分解得细致、精准,明确要求,确保操作性强,责任到人,并固定人员进行沟通对接。各参与媒体应拿出优势资源,把不同内容合理配置到相应的优势资源上,有效扩大传播声势和规模。
严格把控内容质量。不同媒体的内容创作能力和质量标准存在差异,不同层级媒体从业人员的能力也有差异。如日报和晚报都市报的文本叙述方式有差异,纸媒和广电媒体的表现方式有差异等。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媒体联动的部分内容质量不一,需要发起方和参与媒体紧密配合:一方面,发起方提供的打样作品很重要,参与媒体同样要拿出打造精品的态度;另一方面,发起方需要配备强有力的编辑团队,对内容进行精心打磨。
建立多样化媒体联盟。媒体联动,不应简单理解为造声势。媒体联动的核心,仍然是优质的内容。需要判断什么样的选题适合联动,联动的选题应选择哪个角度或切入点以及是否还有创新空间。通过一次次媒体联动,建立起不同的媒体联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的,可以是跨省域的,也可以是跨平台的,包括商业社交平台。同一个媒体联盟,可以围绕同一题材多次联动,增进媒体间的交流,增强对题材的深度挖掘,不让联动流于表面,力促媒体联盟更持久。
促进技术发挥更大作用。技术推动变革,媒体的变革是在一次次技术创新中推进演化的。当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必将重塑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媒体。在媒体联动中,如何引入、运用人工智能,是一个值得持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作者王磊系潮新闻·钱江晚报编辑中心主任,陈欣系潮新闻·钱江晚报编委)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3月(上)。

图片
END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投稿邮箱:zgwbjycw@163.com


往期推荐

?全媒记者炼成记|重生后我坐拥4100万粉丝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

?谁说年轻人做不好 两 会 报道?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需注意避免用错这些报道用语

?9个月追踪,只写了579字,这家晚报收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今年两会报道怎么创新?看看近几年优秀代表作!

?350万粉丝量的“网红记者”转型之路

?数据分析:获中国新闻奖难与易

?《哪吒2》爆火!票房115亿,这家媒体追饺子16年

?从岭南出发,走向大江南北!《节绘岭南》这样讲述文化故事

?共赏!2025年全国各地晚报新春版面联展,演绎多彩年味

?2025年各地部分晚报新年献词寄语







图片

扫码关注

 聚焦传媒变革
 分享行业信息


图片




点赞!??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