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媒体部编辑何迪做交流分享
前几天,小红书有条笔记:“为什么很多40多岁的人还在玩小红书”,引发大家在评论区集体回忆。在众多80后回顾自己玩转网络生涯的留言中,一位用户的感叹特别醒目:“连《新民晚报》都在小红书冲浪呢!”
“新民晚报”小红书账号
其实,今年96岁的晚报本来就是“90后”,越来越年轻是我们的Flag。新民晚报2023年8月入驻小红书,今年2月喜提10万粉丝!其中,35-44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超过四分之一。他们是社会中坚力量、消费主力人群,既是晚报的老朋友,也是小红书资深玩家。可见,晚报在小红书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粉丝就是信心和底气,也希望通过服务好他们,来影响他们的孩子。
一年半来,新民小红书持续创新转型,收获了不少百万+、千万+观看量的内容,经历了三个阶段。
1.0阶段,试水图文表达
1.0阶段,试水图文表达:不照搬报纸或公众号的现成内容,编辑从图文笔记入手,学习制作精美封面,主打沪上吃喝玩乐的原创图文攻略,用美图美文积累了最初的几千名粉丝。
2.0阶段,探索视频摄制
2.0阶段,探索视频摄制:小红书里的视频显示度越来越高,开始尝试自己拍自己剪。以前专为他人做嫁衣的新媒体编辑们走出办公室,从头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随着大家融媒技能包的不断升级,小红书粉丝也来到了五位数。
3.0阶段,扩大创作边界
3.0阶段,扩大创作边界:瓶颈又来了,只靠一个部门,产量和视野都有局限,必须扩大选材范围,面向全报社的优秀作品。团队好中选优,再精心打扮,起标题、配文案、做封面、加花字……新民小红书有了更多轻量化、正能量、有趣味的笔记。凝聚合力,粉丝涨得也快:从0到1万,花了8个月;从5万到10万,只用4个月。比如春节这条“罕见白鹿如画中走出”,就把评论区变成了薯友的大型“电子许愿池”,收获了本账号单条视频的历史最高赞:66万。
作为主流媒体,创作边界不能只停留在分享生活,还有两个重要抓手:
关注话题性强的民生新闻
一是新闻类资讯服务,关注话题性强的民生新闻。比如今年全国两会,陈伟志委员呼吁“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创视频收获27万+观看量。前几天,定价30多万元的家庭机器人有望5年左右进入市场的消息,也引来许多粉丝热议。
正能量观点输出
二是正能量观点输出。回应关切、直击热点的独家评论,也同样受欢迎。账号多次发布“锋面评论”原创视频,第一条聚焦儿童网红账号恶意摆拍,就收获了43万观看量。
下一步,4.0阶段该怎么做?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增加二次元浓度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如何鼓励小伙伴根据兴趣开出更多垂类账号?如何打造人设更鲜明的头部民生IP?如何与平台加强合作、探索商业变现?
答案应该就藏在永不停步的思考和尝试中吧。
文字 | 何迪
来源:新民燕窝
编辑:王普
审发:赵仲炜
?阅读总量超1.3亿次,扬子晚报创新融合传播模式,为两会报道添彩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阳团队超全解析